1. 賞月
“人是故鄉親,月是中秋明”,中秋節的月亮是最明亮的。古人在很早之前就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,因此,又稱八月十五為“團圓節”。所以每逢中秋之際,與親人一起賞月,也就象征著與親人們團圓。我們都知道蘇軾的“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”。所以在古時候,游子們經常會借月圓,月缺,來表達對故鄉的相思之情。而能與親人們一起共賞一輪明月,應當是所有游子的心之所向。而賞月還有一個神話故事,那就是“嫦娥奔月”,相傳嫦娥因誤吞不死藥,立刻飄離地面向上飛去。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,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。后羿仰望夜空苦苦呼喚著愛妻的名字。這時他驚奇地發現,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,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。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,擺上香案,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,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。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,也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,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。從此,中秋節賞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。
2. 吃月餅
吃月餅是中秋流傳至今的一種習俗,相信大家都知道。那月餅是怎么來的呢?關于月餅的源由也有一個很有趣的傳說,那就是“后羿造餅”。因嫦娥到了月宮后,異常思念丈夫,而后羿也日思夜想,期望能再見到妻子。一天,一位仙人向后羿指點了方法:在八月十五月圓之夜,用面粉作丸,團成如圓月的形狀,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,然后再連續呼喚嫦娥的名字,三更時分,嫦娥就可以回家團聚。后羿照做,果然見到了從月亮中飛來的嫦娥,夫妻重圓。這種面粉做出的圓團后來就演變成了各式月餅。其實,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,沿傳下來,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。據古文記載,“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,民間以月餅相遺,取團圓之義”,原來那時候勤勞且富有智慧的古人,在制作月餅時,就將對親人的思念,對朋友的祝福,對團圓的渴望包含在了其中。所以月餅的淵源,還是來自人們對于能和家人團圓的一種美好寄托。
3. 飲桂花酒
八月桂花飄香,中秋之際正是桂花飄香的時候。當然,這里說的八月也是農歷的月份。中秋節除了吃月餅,自然也是少不了其他飲品作陪。說到桂花,在這里又不得不提起一個傳說人物——吳剛。關于“吳剛伐桂”的傳說,是因吳剛犯了天規,受天帝懲罰。到月宮砍伐桂樹,桂樹隨砍隨合。天帝把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作為對吳剛的懲罰。吳剛每天伐樹不止,千萬年過去了,那棵神奇的桂樹依然如舊,生機勃勃,每臨中秋,馨香四溢。吳剛知道人間還沒有桂樹,他就把桂樹的種子傳到人間。在中醫里,桂花性溫味辛,煎湯、泡茶或浸酒內服,可以化痰散瘀,對食欲不振、痰飲咳喘,有一定療效。
關于我們